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秦王玄度更是有他参与的理由。
虽有传言说他十四岁时,明帝曾醉后流露出改立他为太子的意思。
但他上位的可能性,几乎是零。
不说他年幼,上面有两位成年皇兄以及母妃是阙氏这两点天然的劣势,就拿姜太后来说,她再爱这个孙子,也不会在另有年长皇子好端端无不是的情况下支持他凭空上位。
倘若如此,就是公然支持破坏宗法,而一旦公然破坏宗法,则是开了一个贻害无穷的祸端。
以姜太后过去独掌朝政又急流勇退彻底还政皇帝的行事风格看,在她心目之中,国列第一,她是绝不会允许这种事发生的。
而以姜太后对明宗的影响力,真不点头,明宗不会不从。
况且,皇帝在那一次醉言之后,就再没在任何场合有过如此的意思表示了,想必他自己也知这不可行。
大臣们对此,更是没有任何想法。
倒是这几年,晋王和楚王都各自有了拥戴的人。
虽然后来是晋王继位,但当时并没人能看的见这一点。
反而三皇子楚王,看着希望更大。
晋王的优势只有两点,一是序齿在上,二是母妃陈妃出自陈太后家。
但他劣势也同样明显。
人才不及楚王,四兄弟中显得最是平庸,明宗对他并不看重。
且陈家虽有已故陈太后是明宗生母这一点为依傍,但即便是陈太后生前,除了多年前那一次封号之外,明宗也无与这位生母有更多亲近的表现。
陈家更无出众子弟,不像董家,子弟辈出,董乾又是明宗倚重的信任之人。
所以可以认定,倘若太子真的被废,二皇子未必也就能顺利上位。
两人年纪相仿,立谁都能说得通。
他和三皇子之间最后鹿死谁手,实在说不好。
而对于秦王玄度而言,若是与自己亲厚的长兄太子被废,无论换成晋王或者楚王哪一个上位,对他都是有百弊而无一利,尤其万一楚王上位,那就更是下下之局。
行三的楚王对他颇有嫉意,不过只是维持个面上的兄弟关系罢了,极是生分。
这应该也是当初事发后他上书自辩,但明宗置之不理的原因吧。
因为他确实有支持长兄太子逼宫的充分理由。
以上这些,都是菩珠根据自己前世后来陆续得知的内情而做出的判断和分析。
她觉得自己的分析没有毛病。
所以基本可以断定,大将军姜毅和秦王玄度落得这样的下场,无可怨怪。
要怪,就怪梁太子无能,逼宫没逼成,反而害了一大堆人。
但是自己的祖父,那就完全不一样了。
祖父身为太子太傅,认定太子往后必是仁爱明君,对太子寄予厚望,明宗的微妙态度令他心焦。
他曾多次在明宗面前为太子正言正名,但对于太子与其舅梁敬宗的暗中谋划,祖父确实半分都不知晓。
不但如此,祖父也看出皇帝不喜太子与梁家亲近,还曾多次规劝太子勿党。
这应该也是太子谋事,却在祖父面前没有透露半点风声的原因,因为倘若祖父知晓,他是绝对不会赞同的。
越是这种时候,越要律己修身,不做任何能被敌手用来攻讦的事。
只要太子能做到这一点,那么,即便姜太后早于皇帝离去,皇帝再不喜太子,真的生出改立之心,也没有可以用来改立的正当理由。
宗法和舆论,其实才是太子最大的保护者。
行差踏错,是真正的深渊。
祖父是这样劝诫太子的。
但是太子却还是沉不住气了。
等到祖父知晓,太子的兵马已经逼向了长安宫。
要想从政呢,就要步步高,一步跟不上,步步跟不上,要有关键的人在关键的时刻替你说上关键的话,否则,这仕途也就猴拉稀了...
叶峰一踏上官梯就遇到两类险情一是多种危险的感情,二是各种惊险的官斗。叶峰三十六岁就被提拔为县教育局副局长,从报到那天起就被卷入这两种险情的惊涛骇浪中。他是草根出生,却有顽强的意志和搏击风浪的能力,他像一叶小舟在惊险莫测的宦海里沉浮出没,劈波斩浪,扬帆远航,步步高升。...
阴错阳差中,仕途无望的宋立海认识了神秘女子,从此一步步走上了权力巅峰...
周胜利大学毕业后,因接收单位人事处长的一次失误延误了时机,被分配到偏远乡镇农技站。他立志做一名助力农民群众致富的农业技术人员,却因为一系列的变故误打误撞进入了仕途,调岗离任,明升暗降,一路沉浮,直至权力巅峰...
十级官路,一级一个台阶。刘项东重生归来,从乡镇城建办主任起步,把握每一次机会,选对每一次抉择,一步步高升。穷善其身,达济天下。为民谋利更是他的追求。小小城建办主任,那也是干部。且看刘项东搅动风云,在这辉煌时代里弄潮而上,踏上人生巅峰。...
草根男人赵潜龙怀揣为民之念,投身仕途。且看他如何一路横空直撞,闯出一条桃运青云路,醒掌绝对权力醉卧美人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