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1],好诗!”
李世民赞赏道,旋即想到什么,“李贺,莫不是我李唐后裔不成?”
尉迟敬德看着李世民激动的样子,小声和旁边的李勣嘀咕,“虽然是好诗,但陛下也不用这么激动吧?”
李勣幽幽地看了一眼尉迟敬德,陛下是因为诗好而激动吗?明明是因为对方及格,且还有一颗报效朝廷的忠心。
瞧,陛下已经在想对方是不是李唐后裔。
不过这种事大家你知我知,心知肚明就好,用不着明说,李勣:“你还懂什么是好诗呢?”
这话尉迟敬德就不爱听了,他肚子里虽然没什么墨水,但这些年也被熏陶了些,他不会写诗,难道还不会看诗吗?
就算不会看诗,难道还不会看脸色吗?看大家的表情,他就知道这是一首好诗,只不过疑惑陛下怎么突然激动罢了。
尉迟敬德冷哼了一声,“爱说不说。”
唐宪宗位面
唐宪宗李纯看着天幕里那首《雁门太守行》眸底闪过一丝惊艳,问左右,“朕记得此人与韩愈相熟?”
考试前后李贺和韩愈都有交谈。
“陛下记得没错,韩博士唤他为长吉。”
“李贺,李长吉。”
李纯念了一遍这个名字,挥手吩咐道:“派人去查查此人下落,有此才德,又有此心,合该为朝廷效力才是。”
“是。”
李纯目光火热地望着天幕里的李贺,心中暗暗祈祷,希望这个李贺是元和五年的李贺,而不是元和五年后的李贺。
不然和他就没什么关系了。
模拟考场
【“我们来比对这两首诗创作的背景,《雁门太守行》的创作背景有两种说法,第一种说法认为此诗作于唐宪宗元和九年(814)。
当年唐宪宗以张煦为节度使,领兵前往征讨雁门郡之乱(振武军之乱),李贺即兴赋诗鼓舞士气,作成了这首《雁门太守行》。
第二种说法,据唐张固《幽闲鼓吹》载:李贺把诗卷送给韩愈看,此诗放在卷首,韩愈看后也很欣赏。
时在元和二年(807)。”
】
李贺闻言,愕然抬头。
韩愈抚摸长须的手一顿,他要是真的见过这诗不可能不记得,张固难道亲眼见到他看了这诗,还很欣赏不成?
大唐之后的文人们:啊?怎么会有两种说法?《幽闲鼓吹》是张固收集整理的唐朝晚期奇闻怪事集,李贺是晚唐时期的诗人,张固还能记错不成?
【“而根据后世分析推测,第一种的可能性比较大,觉得此诗可能是写朝廷与藩镇之间的战争。
毕竟李贺生活的时代藩镇叛乱此伏彼起,发生过一些重大的战争。
如史载,元和四年(809),王承宗的叛军攻打易州和定州,爱国将领李光颜曾率兵驰援平叛。
元和九年(814),李光颜身先士卒,突出、冲击吴元济叛军的包围,杀得敌人人仰马翻,狼狈逃窜
。”
】
唐太宗位面
前一秒还在高兴的李世民笑容僵住了,“藩镇叛乱?重大战争?叛军攻打易州和定州?”
这每个字他都能听懂,怎么合在一起这么难懂呢?什么时候叛军作乱也能被称之为重大战争了?而且藩镇叛乱又是什么?
性格嚣张的林飞扬走马上任镇委书记当天就得罪了顶头上司,让大领导颜面无存,差点被就地免职,且看这个嚣张到骨子里的家伙如何凭借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勇闯重重危机,智破层层陷阱,在官场上混得风生水起,扶摇直上…...
官场如战场,尔虞我诈,勾心斗角,可陆浩时刻谨记,做官就要做个好官,要有两颗心,一颗善心,一颗责任心。且看陆浩一个最偏远乡镇的基层公务员,如何在没有硝烟的权利游戏里一路绿灯,两袖清风,不畏权贵,官运亨通。...
叶峰一踏上官梯就遇到两类险情一是多种危险的感情,二是各种惊险的官斗。叶峰三十六岁就被提拔为县教育局副局长,从报到那天起就被卷入这两种险情的惊涛骇浪中。他是草根出生,却有顽强的意志和搏击风浪的能力,他像一叶小舟在惊险莫测的宦海里沉浮出没,劈波斩浪,扬帆远航,步步高升。...
关于永恒之门神魔混战,万界崩塌,只永恒仙域长存世间。尘世罹苦,妖祟邪乱,诸神明弃众生而不朽。万古后,一尊名为赵云的战神,凝练了天地玄黄,重铸了宇宙洪荒,自碧落凡尘,一路打上了永恒仙域,以神之名,君临万道。自此,他说的话,便是神话。...
林风因意外负伤从大学退学回村,当欺辱他的地痞从城里带回来一个漂亮女友羞辱他以后,林风竟在村里小河意外得到了古老传承,无相诀。自此以后,且看林风嬉戏花丛,逍遥都市!...
十级官路,一级一个台阶。刘项东重生归来,从乡镇城建办主任起步,把握每一次机会,选对每一次抉择,一步步高升。穷善其身,达济天下。为民谋利更是他的追求。小小城建办主任,那也是干部。且看刘项东搅动风云,在这辉煌时代里弄潮而上,踏上人生巅峰。...